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丨湖北律师肖高平:11年援疆后,他选择留下
天山网-新疆日报记者 隋云雁
“肖高平律师是我家的大恩人!”和田县巴格其镇农民于孙·吐孙尼亚孜说。
于孙2009年开始外出务工。2023年4月16日,他在工地不慎受伤,左腿落下五级残疾。初期治疗,用工方仅支付一部分费用,远不够支出。“和田有个免费帮老百姓打官司的律师,叫肖高平!”此时,工友的话点燃了于孙的希望之火。
在和田地区法律援助中心,于孙心怀忐忑找到了司法部“1+1”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肖高平律师。“不收费,他会真的帮我吗?”于孙的疑虑很快被打消。肖高平接手此案,历经波折,最终为于孙争取到47万元赔偿金。
于孙·吐孙尼亚孜(左)为肖高平送来锦旗。(资料图)
拿到钱后,于孙送来写有“依法为民解难事,法律援助暖民心”的锦旗。如今,他腿上钢板已经取下,正努力复健,对未来充满希望。“是您让我有了勇敢维权的底气,以后我要让儿子也学法律、当律师!”他由衷地对肖高平说。
8月8日,记者采访肖高平时,他刚结束一场为未签劳动合同的受伤工人争取18万元赔偿的调解。“这起算顺利了。”他欣慰地说。
8月8日,肖高平(左二)调解一起工伤案件。阿衣提拉·太来提摄
肖高平来自湖北十堰,2014年7月,他响应司法部“1+1”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号召,来到温泉县。“当时听说西部急缺律师,就来了。”他说。
2017年结束在温泉县3年服务后,他仅在家半个月,便再次申请转战当时律师更稀缺的和田地区。“就是放不下新疆,觉得自己应该坚持下去。”肖高平说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“决不允许让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”,这句话一直深深激励着他。
当时,和田地区执业律师加上公职律师只有60多人,很多困难群众维权难。肖高平秉持“应援尽援”原则,尤其专注工伤赔偿这类案情复杂且当事人身心俱疲的案件。
在和田,他接手的第一起案件就非常典型。一位2015年8月受伤的工人,因未签劳动合同,用工方利用法律程序拖延,案件历经仲裁、一二审及重审等漫长过程。肖高平以非凡韧性与专业能力,陪伴当事人抗争7年,终于在2024年10月讨回19万元赔偿金。
“工伤案件中,当事人身体、精神和经济都受到严重打击。帮助当事人依法维权,首先要帮助他们在精神上站起来。”肖高平说。
肖高平的名字口口相传,很多当事人主动找上门来。他每年接手六七十件援助案件,在“一两点休息八点起床”的高强度工作节奏中,带着一名又一名当事人走出困境。
肖高平走访工伤案件当事人。(资料图)
和田地区司法局副局长巴哈古丽·艾合买提评价:“肖律师总能在证据不足、诉求迫切时,耐心梳理案情,既用法理明晰权益,又用情理化解对立,让务工群众真切感受到法治的温度。”
援疆以来,肖高平几乎每个中秋节都在新疆度过,当地群众送来土月饼、自家馕和新鲜瓜果,慰藉他的乡愁。“刚来新疆时吃不惯羊肉,现在回湖北没几天就想念拌面的味道。”他笑称自己已是“地道新疆人”。
今年8月底,57岁的肖高平将结束11年援疆生涯,而他作出了一个决定:留在和田,加入当地律师队伍。“爱人很支持我,等她退休就来和田团聚。”说这话时,他脸上洋溢着幸福。
肖高平是众多将法治温暖送至新疆的法援律师之一。记者了解到,自2009年“1+1”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启动,已有来自20多个省市300多名律师,奔赴新疆40余县市区提供法律援助。
他们中,有援疆最久的肖高平,还有在布尔津县设立法律人才培训基地的山东律师刘均,为圆“新疆梦”而来的上海律师洪猛,在福海县设立法律服务站推动皖新法律交流的安徽律师高明……
“涓涓暖流,来自祖国大家庭的深情惠及新疆大地的法治阳光。”自治区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帕里哈提·居马洪动情地表示:“1+1”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是统筹法治资源、助力边疆治理,践行对口支援、传递法治力量的重要实践。志愿者律师以专业与热忱,为困难群体撑起法律保护伞,让“有法可依、有法必依”成为守护新疆公平正义的生动现实。